按语: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3月17日,球盟会副教授刘珊珊的文章《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人民日报》“文化遗产-传承之光”栏目发表。文章探讨了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园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注入了学术新思。
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3月17日第15版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刘珊珊
园林里“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光,最能与人们“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本性共振。近年,苏州拙政园推出“拙政问雅”夜游节目,将这一幕戏曲里的园林场景,搬上了园林中的戏曲舞台。杜丽娘和春香在倚玉轩对面的假山上出场,脚步婀娜地穿过小桥,来到香洲画舫的平台前,宛如穿过一幅山水长卷,将戏曲艺术与园林实景完美结合,成为传统园林活化利用的绝佳展示。
拙政园夜游中与光影技术结合的古典昆曲表演。拙政园管理处提供
园林是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自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已有颐和园等11座中国古典园林荣列该名录。私家园林有苏州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景致、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宝贵的遗产,而且展现出丰沛的生命力。今天,人们除了欣赏中国园林叠山理水、花木栽植和建筑配置的精妙手法,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可以通过与多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已经成为新的打卡地标。建筑设计师王澍从“抽象宋韵”与“自然介入”切入,采用“南园北馆”的布局,建造了一座具有宋代风韵的现代“藏书楼”。他将基地上的矿坑转化为水池,将残留的山体转化为风景,人工与自然融合,取得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版本馆的南入口微微偏西,设山体屏遮;馆内游廊依山势蜿蜒,借框景窗洞实现“藏露相济”等效果。此外,还以隐喻庙堂的“桥”、体现宋画意境的三株松树、从宋画抽象出的双曲面屋顶和《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意象等诸多创意,在废弃的工业遗址上,重构出承载宋韵“简素空灵”特质的当代园林式建筑。
苏州虎丘别有洞天外的“虎丘曲会”。刘珊珊摄
中国园林自古就与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关系密切。园中常常设有画室、戏台、琴房等。如今,与园林共同成长、发展的各类艺术又逐渐回到了园林中。2023年狮子林管理处策划《天如玉鉴·云林逸韵》活动,邀请数十位当代艺术家以狮子林为对象,展开园林写生和创作,向650年前元代画家倪瓒创作的《狮子林图》致敬。结合这批作品举办的狮子林画展,带领观众出入于园林与画境之间,收获不一样的观赏体验。2024年上海古猗园举办非遗音乐会,以江南丝竹与戏曲结合,打造“丝竹戏韵、猗园雅集”主题演出,将古典园林与非遗融合,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美好的视听艺术。
天如玉鉴·云林逸韵,致敬倪瓒《狮子林图》650周年中国画学术提名展。转自苏州园林旅游网(视频号)
2025年元宵节,无锡寄畅园成为央视晚会分会场的舞台。在亭台山池间,演员手持鲜艳悦目的红豆枝条登场。优美的诗词与雅致的园林结合,婉转的戏曲与高亢的美声唱和,铿锵的琵琶与细腻的小提琴呼应,共同演绎了一首中西合璧的《相思》曲,将中国数千年来咏相思、咏元夕、咏盛世太平的名篇佳句生动呈现。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无锡分会场寄畅园舞台高清版。转自江南晚报(视频号)
演员在无锡寄畅园演奏二胡。锡惠公园管理处提供
园林艺术日益融入展览空间和舞台艺术中,艺术家借鉴运用园林艺术,不断做出创新。2021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版《红楼梦》,其舞台设计别具匠心。“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幕,演员们置身于横向展开的舞台上,在她们身后布置了一桥、一石、一亭,采用极简主义手法传递出东方园林的韵味。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版《红楼梦》剧照。转自中央戏剧公司
中国古典园林精妙的营造智慧,也给当代设计师带来灵感,他们借鉴中国园林,寻找跨越时空的艺术灵感,不断推出融合古典园林营造理念和空间美学意蕴的当代设计。
20世纪80年代,冯纪忠在松江方塔园建成的何陋轩,是传承古典营造精髓的典范。何陋轩以绑扎等传统工艺构筑竹结构主体,屋顶采用富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曲面茅草顶,其质朴风格与园内的宋代方塔、明代楠木厅和清代天后宫等形成“新与旧”的和谐对话,被赞誉为“东方建构文化的诗意表达”。
松江方塔园何陋轩。转自建筑师2024年摄
1980年,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的“明轩”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落成,将江南园林美轮美奂的文化意境带出国门。如今,各国已陆续建成100余座中式园林,洛杉矶的流芳园、德国的潜园、澳大利亚的谊园等,成为重要的文化平台和当地的标志景观,被誉为“常驻海外的文化大使”。
苏州网师园殿春簃明轩。刘彦彤摄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明轩庭园。WestportWiki摄
中国园林作为“活态遗产”,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诗意纽带。当前,AI技术的普及应用,又为传统园林的活化利用开拓出更大的空间。中国古典园林,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本文由《人民日报》3月17日15版文化遗产刊发)
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球盟会副教授刘珊珊开创性地构建了"思维融合·遗产活化"教研新范式。她将教学课堂延伸至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把园林建筑研究中的数字建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化报道中的生动叙事,指导员工在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对话中寻找创新突破。这种教研相长的探索,不仅培育了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更为园林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让园林里的中国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