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历史文化街区共享居住建筑设计”课程讲评会在qm球盟会西城校区教五楼圆满举办。讲评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公司的王颢霖副研究员,qm球盟会李春青教授,马全宝副教授作为讲评嘉宾,古建231班同学和指导教师杨一帆老师,王兵老师共同参加讲评会,通过汇报、答辩和评价,全面总结了此次设计课程成果。
此次设计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二年级课题,同学们历时八周完成了设计,以图纸、模型和动画漫游等丰富的形式展示了设计成果。课题要求员工在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中,打造符合当代居住生活需求的新型物质空间。一方面通过场地历史和现状调研分析社会文化需求,结合共享经济理念,锻炼员工对于共享居住空间的理解把握与创新搭建能力。同时引导员工关注历史城市演变规律,传统风貌特点,通过对“恢复性修建”等策略的解读,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中考虑并响应历史城市保护更新需求,探索历史街区与现代建筑接续问题。
共议
评图活动中,同学们报了设计理念和方案特色,围绕设计学习的心路历程、建筑空间处理等方面与讲评专家进行了交流。每位同学介绍方案后,专家老师们对方案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技术规范、美学表达进行了分析和点评。王颢霖老师以遗产保护角度为切入点,从肌理、“恢复性修建”等多视角为轴,点评了设计方案。李春青老师以共享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为切入点,技术规范为轴,从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视角提出建议。马全宝老师从设计构思、图纸效果等方面给与指导。同学们认真听取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并在答辩中探讨后续改善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师生们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共享经济等热点话题进一步分享交流,探讨当今城市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面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诸多挑战和机遇。
共续
本次评图活动的举办,不仅给同学们提供了方案设计的交流展示平台,老师们的讲评也拓展了大家对于历史城市保护更新设计的思路和视野,为下一步学习工作中深入探究此类课题打下基础。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二年级设计课程的核心训练内容,在设计实践中融会贯通建筑设计知识,贯彻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理念,有助于推动设计能力、专业认知等领域的提升。同时课题选择北京老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设计实践场地,发挥院系在北京历史城市建筑保护方面的传统优势,延续“实地·实操·实题”的课程建设理念,旨在通过优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城市建设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