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历史建筑保护系马全宝副教授、城乡规划系杨震副教授、研究生刘婷婷在社会学领域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发表题为《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ve temples andstone carvings in China》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期刊是Springer旗下国际性的跨学科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前身为《Heritage Science》,2025年1月正式更名并纳入自然(Nature)合作期刊(npj)体系(SCIE、A&HCI),中科院人文科学一区期刊。其核心领域包括文化遗产的物理化学分析、生物降解过程、科技考古及跨学科研究,覆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方向。论文以qm球盟会为第一署名单位,马全宝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刘婷婷为第二作者,杨震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中国从夏朝至民国时期近2万处石窟寺与石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岭回归模型,证实行政村密度、植被绿化率和径流量是影响石窟寺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了空间分布重心随历史变迁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的规律,与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高度吻合。该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明清时期石窟寺及石刻数量占比最多,高达74.734%,秦朝时期数量最少。②从空间分布上看,石窟寺及石刻呈现“东西多,中部少、东聚西散”的特征。③石窟寺及石刻的重心移动轨迹大体上呈现先东南-西北再西南-东北两个方向交替变化。④绿化植被、行政村密度、径流总量与石窟寺及石刻的数量呈正相关性。本研究对石窟寺及石刻的保护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0494-025-01879-5